螽斯化石解读2亿年前的“交响乐”
10 2022-12-14
微信客服:1292496908
24小时客服电话:18127011016
全国可办理pos机,顺丰送上门
24小时客服电话:18127011016
全国可办理pos机,顺丰送上门
侏罗纪螽斯的生态复原图。杨定华/绘
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(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)的研究人员揭示了中生代螽斯声学行为的演化,为昆虫和早期哺乳动物的声学共演化假说提供了证据,也为动物的声学演化机制和中生代的声学景观提供了新信息。相关研究成果12月13日在线发表于美国《国家科学院院刊》。
动物在求偶、交配、捕食和躲避天敌等行为中,会发出各种声音,这些声学交流是动
已有研究显示,直翅目昆虫是现今多样性最高的鸣声生物,其中螽斯(俗称蝈蝈、纺织娘)在中生代非常繁盛,因此是动物声学演化研究的理想类群。
许春鹏在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王博和张海春指导下,研究了全球各地馆藏的直翅目化石
该研究总结和梳理了动物重要的声学演化事件并发现,中生代声学景观与现代完全不同:在三叠纪,由昆虫尤其是螽斯的鸣声占据主导;早侏罗世青蛙和晚侏罗世鸟类的出现带来了新的声音;直到白垩纪,森林中的声学景观才接近现代面貌——热带地区由昆虫和青蛙的叫声占据主导,而在温带地区鸟类的叫声更为丰富。
“随着各类鸣声动物类群的辐射演化,中生代陆地生态系统的声学景观面貌逐渐复杂化,动物们用自己的鸣声上演着独特的‘交响乐’。”许春鹏透露,“我们还在继续寻找更古老的化石记录。”
本账号稿件默认开启 “快捷转载”
转载请注明出处
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boss@zypos.cn 删除,谢谢
